首页 > AG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公司(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印度专家谈1962年中印战争原因 印军犯致命错误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3:47    次浏览

印度“雷迪夫”网站登载了印度陆军退役上校阿尼尔•阿塞尔(AnilAthale)的文章,他是1962年印度与中国的战争的官方历史学家,他在文章中分析了这两个亚洲巨人之间50年前发生的冲突的原因,以及导致印度军队屈辱的一系列重大失误。1962年10月12日,时任印度总理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正在从马德拉斯(现在的金奈)到斯里兰卡访问的途中,他在被记者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一再骚扰时说,他的政府已经指示印度陆军“解放我们在东北边疆的领土”,不正确地暗示印度已经决定与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10月14日,中国的《人民日报》引述了尼赫鲁的话,并告诉它的读者,预计印度将侵略中国。一位作者后来写道,“尼赫鲁的这个漫不经心的声明只是加速了中国对印度的攻击。”印度的许多人都听信了这个谣言。2003年5月,颇有影响力的时任美国驻印大使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教授在与这位作者交谈时认为,1962年的中印冲突是“意外的”,是一次任何一方都不想要的升级。另一方面,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中国精心准备了一场武装冲突。深入分析这些事件不仅仅是由于印度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而产生的二十一世纪的学术兴趣,而是这两个亚洲巨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印度人缺乏历史感,因为我们关心时代或1000年循环,关心重生,而且有关于对死去的人的议论的禁忌。如果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寻求真理的过程,那么,在印度也是这种心态的首要因果关系。1962年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武装冲突是微不足道的(我方只有3个师,中国大约有6个师)。这场冲突发生在偏远且人烟稀少的地方,只持续了大约一个月,从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但就其对尼赫鲁和印度的影响而言,这的确是一件大事。甚至在这场冲突50年后,争议仍未解决。在个人层面上,它打垮了尼赫鲁,并使印度失去了自信心。一个直到那时还与中国一争高下并被视为其在亚洲的竞争对手的国家,开始被等同于弱小的巴基斯坦。在这场冲突期间,尼赫鲁,他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这,被迫向反对党的压力低头,并下令调查1962年的崩溃。只有两名成员的委员会由亨德森•布鲁克斯(Henderson Brooks)中将和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普瑞姆•辛格•巴格特(Prem Singh Bhagat)少将组成。调查报告至今仍然没有进入公共领域,尽管主要是以该报告为基础的官方历史,现在可以自由地从互联网上获得。 最初的期望是,这次调查将是一个全面的的调查,并将探究战争政策问题和更高级别的指挥。但尼赫鲁不允许这样做,而亨德森•布鲁克斯和巴格特的工作仅限于崩溃的军事方面。在这方面,他们确实做了很彻底的工作。巴格特是作训部的老手,他非常警觉,在有关各方可能篡改记录之前,就给所有存放官方文件的房间贴上了封条。该报告由我个人保管了两年(1987年至1988年),并充分用来编写这场冲突的官方历史。几乎没有给这份报告增加什么内容,你必须不考虑这个问题。战争是为了政治目标和外交政策而进行的,对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评估这些方面,任何战争的历史都不可能是完整的。不幸的是,战史处在外交部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外交部提出了不可能的条件,我们的主管普拉萨德(Prasad)博士放弃了获取这些记录的任何进一步的尝试。外交部(MEA)坚持,只能在在他们的办公室查阅这些记录。做的所有笔记都得留在那里,由外交部仔细审查。幸运的是,这并不能成为太多的障碍,因为国防部保留了与外交部秘书长举行的联席会议的完整细致的记录,可以一窥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致命的决定自1959年以来,拉达克前线的紧张局势一直在加剧,印度当时发现,中国已经建成了一条连接西藏和新疆阿克赛钦的公路。为了对此进行反击,尼赫鲁与补给兵团的B•M•考尔(B M Kaul)中将,也是他的表弟,商议了一个“前进政策”,即在中国人声称是他们的领土的地区,建立一些有5-10人的小哨所。这些哨所在军事上和后勤上都是不能独立生存的,这也显示了尼赫鲁墨守成规的心态。当这种做法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几次武装冲突时,军队的司令部于1960年10月15日、16日(在中国的实际攻击整整两年之前)进行了一次代号为“Sheel”的重要推演。军方的专业评估认为,最少只需要7个营就够了,如果这些部队都是从印巴边境调来的,那么必须组建更多的部队。印度政府漠视了陆军的顾虑,拒绝了组建另外的营这个要求,并下令陆军按照命令建立哨所。由于边界局势开始恶化,西部军区于1962年8月15日向陆军总部书面报告,鉴于中国在边界上的军事优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但在袭击发生前不到一个月,陆军总部回答说,“前进政策”是成功的,因为得到了中国进行克制这个事实的证明。“我们必须代表我们的国家”是一道命令。由于尼赫鲁面对一个怀有敌意的反对党,并希望陆军“做点什么”,考尔将军,这位甚至设想自己是尼赫鲁可能的继任者的野心勃勃的将军,提出了在距离拉达克将近1000千米远的东段实施进攻行动的古怪想法。就后勤而言,那里的形势甚至比拉达克还要糟糕。因此,是印度在东段采取主动行动。陆军总部不知道现地的情况。率领第一营进驻达旺的埃里克•沃什(Eric Vas)中校(后来升为中将)试图强调这些问题。他引人注目地写了一封有关恰巴提的信,因为那里一切都短缺,从弹药到服装,甚至驻军!但是,沃什的上司解除了他的职务。仅仅到了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印度才认识到真实情况,当时,中国人在这个地区打伤了一名印度巡逻兵。但是,尽管这一切都是那些混乱日子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但1962年9月22日,国防部联合秘书H•C•沙林(H C Sarin)发出了战争指令。这本是一个多么不值得打仗的例子,因此也值得全部引述。这个决定从头到尾都像以前讨论的那样,即陆军应该做好准备并尽快把中国人赶出去。因此,陆军参谋长(COAS)接到命令,一旦做好准备就采取相应行动,把中国人驱逐出卡门地区。1962年的边境冲突的还有另一个因素——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与坚决要印度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团体之间的斗争。在1962年年初的第三届下议院人民院(Lok Sabha)选举期间,印度全国的关注都盯在国大党的V•K•克里希纳•梅农(V K Krishna Menon)与联合反对党的J•B•克里帕拉尼(J B Kriplani)之间的选举冲突上。尼赫鲁认为,这是对他的外交政策的一个直接挑战。由于1961年12月吞并果阿,梅农作为国防部长得到了充分的信任,以超过10万张选票的优势击败了克里帕拉尼。克里帕拉尼对尼赫鲁中国政策的批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选举的失败似乎并没有挫伤亲西方游说团的积极性。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权势很大的情报局局长B•N•穆利克(B N Mullick),是非常咄咄逼人的并尽其一切职权激怒中国。即使尼赫鲁访问斯里兰卡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被《印度快报》作为一项政策声明登在头条。《印度快报》的编辑弗兰克•莫里斯(Frank Moraes)是一位批评尼赫鲁与西方保持距离的政策的著名评论家。虽然亨德森•布鲁克斯的报告主要涉及这场冲突的军事方面,但确实暗示,在印度政府内部有一群人决心挑起与中国的军事对抗。对军事崩溃的大多数指责一直是针对尼赫鲁和梅农的。尼赫鲁确实必须为蓄意忽视装备参加喜马拉雅山冲突的军队,使其做好防御准备而承担责任。这场冲突的伤亡人数大约为4000人,其中一半是由于恶劣的天气。印度士兵当时装备的是20世纪初的老式李-恩菲尔德(Lee-Enfield)手动栓式枪机的步枪。在拉达克,这里的温度低到零下40摄氏度,士兵们被迫赤手操作的金属枪栓!2000多名长了冻疮和受冻伤的士兵最终被截肢!官僚机构甚至拒绝授权紧急配给巧克力——真是精英的垄断呀!但公平地说,尼赫鲁也没有无视中国的威胁。他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在这个关键时刻,断绝了美国暗示的对印度的援助。托马斯•C•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其开创性的著作《武器与影响力》(耶鲁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53页)一书中说,尽管帮助印度对抗中国不是一个“政策”,但这是一个含蓄的承诺。他进一步说,尼赫鲁期待这种援助已经有10多年了。然而,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发生,使印度完全绝望了。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中国利用了古巴导弹危机来“清理”与印度接壤的边界。然而,必须明确地提到,虽然印度的一些行动是挑衅的,中国已经提前为军事冲突做好了准备。一些西方人士,尤其是被广泛引述的《印度的中国战争》的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Neville Maxwell),试图把这场战争归咎于印度,他声称,中国的行动是对印度的挑衅的“反应”。这在军事上是荒谬的。当时的西藏与中国内地只有很平淡的交往。中国军队的保障基地距战场将近2000千米远。任何东西,从一根针到食物都必须储存6个月以上。中国攻击印度的准备在开战之前至少持续了6个月。中国人在拉达克部署了从台海前线调来的重炮。这一切都揭穿了中国仅仅是对印度的挑衅做出“反应”的谣言!马克斯韦尔被证实是毛派,而且,尽管他的理由看似准确,但省略了中国的预谋和准备的关键问题。对1962年冲突之前发生的那些事件的简要总结会澄清这个问题:1959年,中国闯入了无人居住的阿克赛钦地区,并修建了一条连接动荡不安的新疆和西藏的道路。这是一条在军事上对中国很重要的道路。印度在拉达克只有微薄的兵力,而且这些部队完全依赖空中补给,到列城的道路几乎无法使用。印度既没有部队,也没有后勤保障来采取将中国人驱逐出阿克赛钦的行动。中国没有表现出渴望获得更多的地区,但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印度政府决定“做点什么”有关占领的事情。军方专业人士的建议要求政府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拖住中国。“做点什么”被解释成凭借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建立那些在军事上不可靠的小哨所的“前进政策”。随着中国对这些哨所变得不安并威胁使用武力,根据印度军方的建议,在东北边境行政特区(North-East Frontier Agency,现在为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藏南地区)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军方声称,印度在那里的实力更强,并可能形成“牵制”,以减少对拉达克的威胁。中国人意识到即将进行的古巴导弹部署,并考虑美国将陷入与苏联的重大对抗而无法援助印度。中国有条不紊地在西藏储备了补给物资并集结了部队,只待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10月20日这个机会就来了,美国决定在古巴对抗苏联。退役上校阿尼尔•阿塞尔(Anil Athale)是印度国防部战史处的联合主管,研究并与他人共同撰写了1962年印中战争的官方历史。